欧美日韩精品,男女一级特黄a大片,欧美女优视频福利入口,黄色www视频在线观看

云頂7610線路檢測|首頁(歡迎您)

研究生第二課堂:學術思想與規范的養成—“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讀書會” 2024年第1期

發表時間:2024-04-01 瀏覽次數:

2024年3月22日上午8:30—11:00,2024年第1期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讀書會在研究生院教學圖書綜合樓0315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圍繞“人類認知誤區及其糾正”的主題展開,張永理老師主持,由劉民昊與鐘文迪兩位同學主講。

第一位主講者劉民昊同學分享了由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組織的由德內拉·梅多斯(Donella Meadows,1941--2001)等學者合著的《增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1972)一書。該書1972年初版,在1992年、2004年等經過多次修訂,內容變動較大。關于該書的中文譯本,有學者于樹生翻譯的《增長的極限》(商務印過書館,1984年版)和李濤、王智勇以2004年版英文原著為基礎翻譯的《增長的極限》(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本次讀書會采用的是該書最新版2013年的中文譯本。

劉民昊同學的分享主要如下:《增長的極限》以整個世界為對象,研究世界人口、工業發展、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五種因素之間的變動與聯系,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出人類、全球經濟和對地球的影響的可能路徑,探討地球承載能力以及人類社會發展是否存在極限。該書主要論點:一是人口增長、工業發展、環境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等五個因素相互影響最終影響經濟的發展;二是技術的進步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且技術進步本身受到資源約束;三是在現有情況下,如果不采取措施人類社會發展將很快觸及增長的極限,必須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使得世界發展達到平衡狀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提高窮人的消費水平,同時減少人類的生態足跡。必須要有技術的進步、人的轉變以及長期規劃的視野、超越政治疆界的更高的尊重、關切與分享。

這本書曾因其論點與當時學界流行的“經濟增長熱”相左,“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引起激烈爭議。但是幾十年過去,該書一版再版,人們也逐漸認識到其價值,重新審視經濟增長的后果,探尋可持續發展之路。該書是挑戰現有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的必讀之書,是系統思考的典范之作。

關于閱讀啟示,劉民昊同學的感悟有:一是學會批判性思維。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學界就開始注意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經濟書刊中鼓吹加速經濟增長的文章汗牛充棟。在這樣的背景下,該書作者卻在思考“增長是否存在極限”這一問題,并對大眾普遍認同的“經濟快速增長即為社會的繁榮”觀進行了批判,體現了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反省式批判性思維。

二是學會系統性思維。該書分析問題非常全面,對社會發展的五大因素(人口、工業發展、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的分析十分深入,準確把握了五大因素之間的聯系,研究模型的設計與量的選取過程均經得起推敲。

三是學會圖文并茂的寫作風格。有時候清晰的表格與矢量圖比大段枯燥的文字論述更具說服力。盡管該書論證過程中運用大量的數學知識,但是作者畫出了清晰的變化曲線,簡單易懂,在論證科學性的同時注重可讀性,這一點值得借鑒與學習。在寫作時可以參考該書中采用的理論與模型,將其融會貫通到社會保障有關問題的學術研究中。

張老師在點評中重點作了如下補充:

一是從學術研究層面來說,這本書屬于未來學研究著作和前瞻性研究。它的時代背景、政策背景和社會背景是:二戰以后的西方國家經過2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和黃金發展時期,社會物質財富非常豐裕,以一次性消費為顯著特征的過度性消費成為社會風氣,當時社會主流意識和大多數個體人認為地球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很多地方的人們過著一種近乎竭澤而漁的生活并且視之為理所當然。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初期,隨著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浪潮的興起、歐佩克國家的新石油政策和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立與沖突等,造成了西方社會經濟的滯漲局面。石油危機、經濟滯漲、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嚴重、人口增長與20多年黃金發展時代的終結對當時的社會造成很大的沖擊。在此背景下羅馬俱樂部組織專家發布了《增長的極限》的這本對人類發展進行系統反思的研究報告。這本書出版之后影響非常大,陸續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多次再版,發行近千萬冊,也成為很多國際組織和國家制定政策的指導思想、行動理念和基本依據,更是當今流行的低碳經濟、人類可持續發展、氣候危機、環保運動、生態社會主義、綠黨、環境友好型社會、糧食安全、土地安全等理念與政策的理論根源,一些國家的中小學教材與教科書也充滿了飽含本書中觀點的大量內容,同時也是很多好萊塢科幻電影的靈感來源與取材熱點。

二是在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方面,這本書對我們的啟示,除了剛才劉民昊同學說的以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非常突出:

第一、反思與批判的立場,批判增長崇拜立場與思想,體現了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維。在當時西方社會一片繁榮的社會氛圍中提出了“增長的極限”這一極具原創性與顛覆性的觀點,即社會上對增長的不懈追求是對的嗎?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是有益的嗎?進而對國家與社會關于增長的現有政策及其背后的思維定勢與行為方式進行反思,特別是反思和質疑增長等于進步、等于發展或等于繁榮的立場,這種問題意識是開創性和顛覆性的,為我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一個范本。在突破思維定勢上,質疑“經濟增長=發展?=進步?=繁榮?=成功?=收獲?=提高?”“可持續=零增長?質疑增長=否定增長?”在此基礎上,作者認為,增長具有兩面性:過沖的后果,正反向都有。增長不等于發展和進步,增長有可能帶來好的一面,也可能帶來不好的結果。增長不是無限制地索取資源為人類社會服務,有些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甚至會導致人類社會崩潰。進而反思地球的承載能力有無極限?人類社會的發展有無極限?隨后明確提出了“增長極限”這一核心概念。作者還認為,很多人對增長的看法基于傳統的錯誤認識,加劇了社會走向崩潰的步伐。經濟增長不能確保人類福利的改善。人類社會的未來有賴于可持續發展。

第二、對有關核心概念和提出的新概念的精確界定及其內涵的闡釋,體現了作者的嚴謹態度與研究規范。作者關于“極限”一詞的含義既是指地球承載能力的極限,同時也是指人類社會發展的極限。這種極限的表現主要有人口爆炸、糧食短缺、耕地減少、資源枯竭、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生態足跡負面影響越來越大等方面。作者提出了諸如增長超出合理限度的“過沖”(overshoot,走過了頭)、“指數型增長”(幾何級)等來解釋新現象、新問題,目的是讓世人用系統的觀念反思正在實施的政策、制度和正在進行的社會活動及其背后的理念與思維。對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解釋通俗易懂,有的采用比較的方法便于讀者抓住其論述的核心思想,減少理解上的誤差,如可持續≠零增長、質疑增長≠否定增長等,通過科學論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第三、論證過程中的研究方法運用。主要包括:(1)系統分析的方法,從人口、生產力、資源、氣候等多個角度論證其觀點,避免了片面性;(2)充分運用world3模型這種新方法進行分析,并且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對策;(3)在論證過程中,充分運用數據、圖表、模型等方式為論點奠定堅實的論據來源,指標體系的運用使得該書的論證翔實充分。

第四、在標題與文風方面,全書標題言簡意賅,概括性強。文風樸實,論點清晰,論據充分,可讀性強。語言表述留有余地,對讀者的誤解和反對者的曲解給予積極、客觀的回應。在很多問題上,只是提出問題和對問題進行思考的方向,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尋找答案。

第五、作者站在全球化和全人類的立場上分析現實和預測未來的發展,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人文情懷。無限制地增長是索取資源的增長,也是不可持續的增長,如此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崩潰。人類的未來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取決于人類的選擇。唯有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家庭以及個人改變傳統的錯誤認知,并且通過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有效緩解或挽回“過沖”造成的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崩潰局面,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位主講者鐘文迪同學分享了美國經濟學家朱利安·林肯·西蒙 (Julian Lincoln Simon,1932--1998) 的《沒有極限的增長》(The Ultimate Resource,1981)一書。該書1981年初版,1996年增補本出版(The Ultimate Resource 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內容有非常大的變化。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有《沒有極限的增長》中文譯本。學者王長江、李園根據該書1996年原著增補本翻譯的全譯本《沒有極限的增長:人類在地球上究竟是怎樣的處境》由重慶出版社2022出版。本次讀書會采用的是該書最新版即2022年的中文全譯本。

鐘文迪同學的分享主要如下:《沒有極限的增長》主要從資源、人口和資源與人口關系共三大部分進行論述。在第一部分,作者開頭直接就對“資源有限理論”進行抨擊,他認為該理論是缺乏證據的,作者以相對工資作為標準,認為現在比以往反而擁有更多的資源;除了在成本上抨擊資源短缺的理論外,作者又從技術角度出發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對自然資源的總量的計算,從技術上是難以實現的。第二部分是關于人口的內容,作者抨擊的觀點是“人類在未來只有立足之地”的觀點,作者從歷史規律出發分析,認為人口的增長是有規律的,不會無限制地增長,同時呼吁我們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人口的價值觀。最后一部分主要是關于資源與人口間關系的內容。作者認為資源短缺的影響并不大,首先價格只是相對上漲,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有限;其次是一種物質的相對短缺都會導致它替代品的出現;再有是任何一種物質匱乏的現象都是緩慢表現出來的,人類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調整;最后是社會的發展、技術的提高都有助于解決資源緊張。

關于該書的啟示,鐘文迪同學的分享如下:一是該書的標題醒目簡潔、畫龍點睛。《沒有極限的增長》(The Ultimate Resource)直接就是對另一方觀點《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的反駁作為標題,清晰地表明了全書與作者的基本立場,啟示內容也是緊緊圍繞這一論點展開的,邏輯清晰明了。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全書充分運用批駁性論證方法,先對現有的作者認為錯誤的理論進行反駁,在反駁過程中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觀點。如他在批判“人口爆炸論”的過程中,先是直接明了地否定了這一觀點的合理性,并在論證過程中引出了自己的觀點:人口并不會無限地增長,人口增長是有規律的,已知的謀生手段使世界人口增長到一定規模后,人口增長就會受到限制,不會再繼續增長而接近停滯。

三是是學術觀點的創新。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與主流觀點和傳統認識截然不同,具有許多創新、獨特的觀點,如我們現在使用資源是否會犧牲后代的利益這個問題,作者認為我們的后代并不會比我們擁有更少的資源,相反資源在我們的后代中將會更加便宜,更容易得到,這種觀點與論證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作者通過圖表、數據、歷史文獻等強有力的論據,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論證邏輯,大大提升了這些全新觀點的說服力和可信度。

四是獨有的人文關懷。作者認為評判最佳人口規模或最佳人口增長率的標準并不在于人均收入水平,預期壽命、健康水平是更重要、更有說服力的衡量指標。他認為窮人的生活也是有意義的,他們之間同樣存在著美好的感情和事物,我們要關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張老師對于該書的點評內容,簡要歸納如下:

一是關于學術研究中的真問題與偽問題、真科學與偽科學的問題。作者長期依據歷史事實和通過科學分析發現,很多學術型學者、政府、國際組織、公眾認為的社會問題既沒有歷史數據,也沒有經過科學證明得出的聳人聽聞的結論,雖然聽信者眾,但是實際上屬于虛構的偽問題、偽學術,并且社會危害極大。有的披著科學的外衣進行反科學、偽科學的研究,有的甚至通過媒體營造、道德直覺得出所謂的“科學”論斷(如對資源節約、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國際掠奪等的膚淺論斷),這些基于科學的無知和救世主的熱情進行的輿論狂熱、社會運動與宏觀決策都是危害極大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品味、價值觀、道德判斷、宗教情懷、公眾感覺等方面的因素不應該成為科學研究的阻礙。阻止世界發生變化、讓世界回到過去的狀態是違背人類發展的方向的,是一種倒退。我們不需要擔心物理垃圾,我們應該擔心的是智力垃圾。公眾的感覺并不是科學論證,真正的科學不僅是我們對抗危險的最佳保護,也是我們取得進步的最佳前景,更是挑戰人類能力和精神的來源之一。真正的學術研究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的真偽、科學的真偽,不從眾、不隨大流、不人云亦云,通過數據、實證和長時段的研究得出自己的觀點,堅持這一點在學術研究中至關重要。

二是作者堅定的立場和勇于反權威、反主流的無畏精神。作者堅定地站在威廉·莎士比亞、大衛·休謨、威廉·配第、亞當·斯密、約翰·密爾、米爾頓·弗里德曼、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的學術立場,是他們思想的堅守者和自由市場理論的捍衛者。對世界銀行、著名智庫和美國的國務院、國家科學院、國際開發署、中央情報局和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以及著名學術型經濟學家、公眾意見領袖、美國前總統等的觀點進行質疑和反駁,如對人口學家馬爾薩斯、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華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等在關于人口增長對糧食和自然資源供應的影響問題的錯誤觀點進行批判,進而認為他們的觀點誤導公眾、誘使政府做出錯誤決策,政府的錯誤決策又造成政府不應有的干預(政府干預的形式如制定環境法規、安全要求或保護條例等),而官僚與政客借口為大眾謀福利的機會編造各種理由為自己謀取私利,同時成立政府機構如成立能源部并且以能源保護的名義非法的價格操縱、政府管控破壞自由市場,有的企業等也利用國家政策制造大規模騙局,這些都容易使社會恐慌情緒蔓延。政府的過度控制、不當控制和價格操縱等做法,實際上政府成了問題制造者而不是解決者,因此,如果危機真的發生了,那么罪魁禍首就不是人口增長或自然極限,而是人類制度。作者堅定維護自由企業制度、自由市場體系,反對各種形式的價格管制與價格壟斷。因為,政府和社會對經濟自由、尊重產權、公平合力的市場規則的尊崇是自由社會及其持續良性運行的關鍵要素。

三是旗幟鮮明地用翔實的數據和眾多實證的例子批判錯誤的、流行的、危害社會的各種觀點。例如:(1)反對短缺時代、稀缺時代(自然資源)的提法。(2)批判自然資源有限論、能源會計理論、能源末日論及其對政策的誤導性。(3)抨擊人口增長造成饑荒、人口增長是發展的絆腳石、人口增長是一種負擔與罪惡、人口增長是產生或增加污染的罪魁禍首、人口增長是滋生戰爭的重要根源、人口增長會拖累經濟發展惡化環境和使得能源狀況惡化以及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是對立關系等諸多流行很廣、信眾頗多的陳詞濫調。造成饑荒的不是人口增長而是不合理的制度(如政治壓迫、社會不公等)。馬爾薩斯的兩個增長率的假設理論即人口呈指數增長和糧食呈算術增長是錯誤的。過去幾個世紀世界人口增長迅速走向無限和毀滅的推斷是毫無事實依據的,這種假想效應也被社會發展所證偽。(4)幾個世紀以來悲觀論者幾乎所有的預測、預言都被證實是完全錯誤的,與事實都是相反的(如人口爆炸導致糧食減少與饑荒、耕地減少、資源更稀缺等)。(5)對自然資源“已知儲量”這一概念的質疑和批駁,它忽略了那些尚未發現的能源,用“已知儲量”來衡量自然資源的多少,這就犯了用部分替代全部的錯誤,讓人們徒增焦慮,實際上自然資源無法被測量。批判地球“承載能力”的說法,它是一種概念缺陷、思維混亂。對于人口控制環保主義者宣稱的“拯救地球”(save the earth)、“治愈地球”“治愈星球”的流行語,既是人類的自作多情和無知自負,也是個偽命題,甚至會淪為利益集團牟利的工具。地球生病了嗎?地球受傷了嗎?地球需要我們去拯救嗎?地球需要治愈嗎?鼓吹“拯救地球”說明這人腦子有毛病或別有用心以謀取私利。(6)批判回歸簡單的生活和更貼近自然的偽善性、落后性。對于很多人借口能源短缺而推崇的瓦爾登湖式的生活方式,這在本質上是一種類似宗教的品味問題,作為個人可以自發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但是它絕對不能成為社會政策。因為很多人向往“簡單的生活方式”其經濟成本卻高的嚇人。這種生活方式實際上會耗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減緩文明的進程,削弱我們的經濟,其實是一種倒退。因為社會如果遵循能源節約的原則,我們就無法過上現代化的生活了。人類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依靠節約資源得到的,而是不斷開發新技術、新資源得來的。

四是作者認同和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理論。例如:(1)提出無限增長學說:自然資源的增長沒有極限,人類的創造力和聰明才智、人類的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無限的。資源會越來越充裕。(2)贊同進化論與進步論:與以前的世紀相比,我們選擇生活在一個更健康、更整潔的環境中。這個星球更適合人類居住,地球的情況在改善而不是在惡化。人類的生活更有條理而不是更混亂。進化論是人類發展的合理理論,人類社會是在不斷進步之中。(3)誘導創新理論:自由市場、人類智慧會根據需求進行創新。(4)經濟學的內生增長理論:人類會通過技術創新、開發新能源等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在自由市場、尊重產權、公平規則等的基礎上實現內生性增長。(5)人口增長有益論。人口增長、人類壽命延長是人類道德、物質的勝利,人口增長代表著經濟的成功和人類的勝利,而不是社會的失敗。世界人口的增長標志著人類戰勝死亡的勝利。人口增長有益無害,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口。人口增長帶來了人類更多的知識儲備和技術人才。人類是環境的建設者、創造者、問題的解決者而不是破壞者。人類傾向于創新而不是破壞。人口增長不是一個難以控制的怪物,它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沒有造成毀滅性的災難,在將來也不會摧毀我們人類自身。從長遠來看,無論以哪種方式,人口規模都會根據生產條件進行調整,而不是成為一個無法控制的怪物。人口增長有自己的規律,人類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增長方式的。人口增長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拉動經濟發展、壯大范圍經濟即規模經濟和創造新資源、新財富等)、社會效益(如交通、通信、醫療的改善等)、智慧收益(如帶來新知識、新技術、新發現、新思維、新工具、想象力和更高的生產力等),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人口增長會帶來更多的發展。更大的人口規模與更多的知識與生產力相互關聯,因為它有更多潛在的發明者和新技術的應用者。幾千年來,如果人口從未增長,就不可能有文明和科學的發展。人口、文明和環境變化的增長是同時進行的。正如作者所說:總的來說,人類創造的大于人類毀滅的,我們的環境正變得越來越適合人類生存,這也是本書的一個基本主題。我們的環境安全和環境適宜性正在上升。人類的創造力是滿足人類需求的最重要的資源。(5)土地的經濟重要性正在下降。世界耕地面積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土地沒有極限。知識比土地更重要。現在用戰爭方式掠奪他國領土是得不償失的極端愚蠢行為。(6)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資源”“有限”“有限性”“稀缺性”等重要概念進行重新定義。作者關于“資源”的定義——應該按照物質能提綱的服務而不是其存儲量來定義。關于稀缺性的核心問題不是稀缺性本身,關鍵是誰來定義稀缺性。相對于自然資源來說,人類才是最稀缺的資源。

五是關于論證過程,作者的反駁式論證過程表現得非常充分,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很多中國學者做學術研究一個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其研究缺乏論證過程。該書在這方面值得借鑒的地方主要有:(1)在學術研究中,要注意文字表述后面的語義學基礎。(2)論證中必須擺脫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沒有科學依據的觀念。(3)學術研究要建在科學數據和具體實例的基礎上,不能采取隱喻的方式,而反對作者觀點的人的一些觀點和論證采取了隱喻這種非科學的方式,我們應該警惕和避免。(4)避免循環推理(在推理過程中使用某個命題來證明另一個命題,而另一個命題又被用來證明第一個命題,形成一個循環的推理過程)。(5)避免預言式推理。(6)避免以“人人都同意”“人人都知道”的表述或陳述為基礎的論證方式,這實際上是一種輿論操縱方式,不是學理論證。(7)避免自相矛盾、邏輯混淆的自我衍生錯誤。

六是研究方法。除了前面提及的文獻分析方法(大量歷史資料)、簡明圖表、比較分析等之外,還要注意三點:(1)著眼于長期歷史的視角重要性的歷史的長時段分析法。(2)經濟學的方法如價格(范圍:原材料、糧食、耕地、水、森林、濕地、石油、能源等)。我們應該采用經濟學思維、從長遠的角度思考人類發展問題。(3)避免技術工程方法。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不能套用技術專家、工程師的思維和技術工程方法。因為不正確、不恰當的方法勢必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七是關于學術研究倫理。這方面我們要警惕兩點:(1)學術研究用語上批判和避免語言暴力。例如,在描述和評價人口增長的詞匯中,有“人口過剩”“人口陷阱”“人口爆炸”“人口大爆炸”“人口炸彈”“人口污染”“人口瘟疫”“人口怪物”“人口章魚”“人口腫瘤”“人口艾滋病”“地球的艾滋”等,這些都是“流行語大師”發明的口頭禪,有的甚至是一本書的名稱(如《人口爆炸》等)。將人類比作癌癥或者其他致命性疾病是長期以來一種常見的修辭。把人類這種物種比作地球的艾滋。這些詞匯把人的生命貶低直至低賤到罪惡甚至罪魁禍首的程度。這種語言是別有用心、含有貶義和不科學的。“炸彈”和“爆炸”等術語都有暴力的暗示,“人口污染”“人口瘟疫”等術語表現出對他人的蔑視,描述人類的出生率和爆炸采取同樣的口吻,將人口增長視為社會罪惡。從這些詞匯來看,好像人類的存在就是一切問題的核心,人類仿佛就是地球上最卑劣的物種。這些夸張的語言與煽動性術語、好像人類本身是這個地球上最丑陋的表征,這些丑陋與侮辱性的語言、用稱謂來推理的修辭術扭曲了社會正常的價值觀,更是對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體現人類思想解放的“人是萬物之靈”“人是萬物的尺度”基本理念的肆意詆毀,是人類文明的倒退。假若沒有人類,地球上就充滿了和諧與幸福嗎?實際上人類生命的價值是最重要的。(2)絕對不能謾罵與自己不同觀點的人。與作者觀點對立的人中,許多人邊緣化、妖魔化《沒有極限的增長》這本書作者,使用情緒化的語言甚至用“瘋狂”“無知”“低能”“愚鈍”辱罵和詆毀他,還有的用政治術語批判作者的理論與觀點,都值得我們警惕,要堅決抵制這種行為。用平靜的語調說話,用中性語言寫作,絕對不能進行人身攻擊,用寬容、開放的心態看待對方的觀點,營造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和寬松的學術研究環境,以廣闊的視野、翔實確鑿的數據為證據為學術研究與學術對話的基礎,堅持擺事實、講道理,以事實勝于雄辯推動真理越辯越明。

總之,作者在該書中運用了大量的歷史數據來分析,證明人類所擁有的資源是無限的,人類的各方面都變得更好了,更文明了,人類會變得、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好,整個社會總體上是進步的。對一個問題研究與論證,要站在科學的立場,從歷史事實出發,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不能受感覺、大眾、傳媒等因素的影響。

圖/文 鐘文迪

附件1:本期閱讀書目使用版本

1、(美)德內拉·梅多斯等:《增長的極限》(2004),李濤、王智勇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2、(美)朱利安.L.西蒙:《沒有極限的增長》(1996),王長江、李園譯,重慶出版社,2022。

附件2:研究生第二課堂(社會保障專業讀書會)介紹

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生第二課堂《學術思想與規范的養成——社會保障專業讀書會》是在張永理老師指導下,為全日制專業研究生課外開設的公益課程,旨在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術觀點與思想、思維邏輯、科學方法和學術研究規范。讀書會的方式是學生通過閱讀學術名著發現和找到其中的寫作與學術研究邏輯,在精讀名著之后以課堂PPT展示的方式學習名著中的問題意識(觀念)、思維(邏輯)、態度(倫理)、立場、方法、文風(規范)等方面,按照專題形式進行研讀,從學術立場、學術觀點、內在邏輯、框架設計、材料選擇、論證過程、寫作風格、研究方法運用及其技巧等方面進行系統探討,消除目前學術研究中出現的某些想當然、自不知的常識性低級錯誤,學生在經典著作閱讀中獲得成長,培養真正具有初步的學術研究和學位論文寫作的科學規范與素養技能。

張永理老師自2012年起開設公益性碩士生的第二課堂《學術思想與規范的養成》,由老師開列經典書目閱讀清單,并且每半年更新一次閱讀書目清單內容,在春季、秋季持續開設,學生根據書單的安排,每2周舉行一次,每年16-20次。每次由1-3位學生線下根據閱讀要求主講所讀名著,介紹名著內容及其對學術研究方面的啟示,隨后老師逐一進行點評并且補充完善。至今一共舉辦130多次,期間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治政策和老師出國訪學有過短暫中斷,2023年初新冠疫情結束后恢復讀書會活動。

XML 地圖 | Site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