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上午8:40—11:30,2024年第3期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讀書會在研究生院教學圖書綜合樓0204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圍繞 “公共決策環境、進程及其細節因素”的主題展開,張永理老師主持,由劉行思與莫旭潔兩位同學主講。
第一位主講者劉行思同學分享的是美國學者堀田江理女士(Eri Hotta,1971-)的《日本大敗局——偷襲珍珠港決策始末》(Japan 1941: Countdown To Infamy)一書。

劉行思同學主要從作者簡況、內容簡介、該書主要內容和閱讀啟發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并且作了全書的思維導圖。關于該書的核心思想,劉行思同學分享主要如下:該書從日本國內政治的角度分析偷襲珍珠港事件前八個月的若干歷史細節,審視整個事件的決策過程。作者描述了日本政府和軍隊在1941年面臨的兩難處境。日本自1937年入侵中國后,耗盡人力和有限的資源,經濟也每況愈下。日本的統治階層在對外是否繼續擴張的問題上嚴重分裂,甚至在軍隊高層中也不乏質疑者,軍方強硬派內部亦有人認為如果美國開戰,日本將必輸無疑。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軍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要將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置于不必要的危難之中呢?通過深度剖析許多當時日本政府高層決策者會議記錄等第一手資料,書中逐一刻畫這些將國家引向災難的存疑者、謀劃者和所謂的愛國者的動機及作為。作者筆下的是一個很少被投去關注目光的戰時日本政治困局,而這一過程必將重構我們對太平洋戰爭的認識。
第一個重點:為什么說戰爭沒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日本必敗的命運?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對日本國內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比如日本兵役法對士兵的標準不斷降低,最低身高要求從155厘米降低到150厘米。戰爭還導致日本糧食短缺,資源也極度匱乏。1941年4月,日本專門成立一個部門叫做總力戰研究所。經過對各國外交政策模擬和戰略形勢分析,該研究小組做出的結論很明確,一旦日本與美國開戰,日本必敗無疑。結論認為,美國和日本如果爆發戰爭,最初日本可能在一些戰役中取得上風,但隨后將陷入僵持,隨著日本資源不斷被耗盡,最終必將失敗。日本太平洋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也曾經表示,美國和日本的戰爭勢必拖上好幾年時間,而結果是日本的資源不斷被耗盡,最終日本一貧如洗。
第二個重點:為什么日本普遍認為與美國的戰爭必敗,卻堅持要打這樣一場戰爭?首先,日本隨著戰線不斷拉長,導致美國不斷收緊對日本的資源出口,石油、橡膠、糧食越來越匱乏,這種情況下日本只能鋌而走險,與美國開戰。1931年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導致日本在國際上臭名昭著,國際環境是失道寡助。日本的南進政策使得日本與英國、法國、荷蘭、美國關系急劇惡化,導致美國對日本所有飛機進口、金屬材料實行道義禁運和嚴格管控石油、工業材料出口日本。英美國家也加大對中國的援助。這一切,都讓日本非常惱火,日本就與意大利、德國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遏制美國等國家。加上日本明治維新后軍國主義猖獗和日本的賭徒心態,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遠。
第三個重點:日本做出這樣看似矛盾的決定,與日本的政治體制有什么關系?與當時日本的憲法和天皇制度、日本當時的軍隊和政府的關系制度、軍隊內部海軍與陸軍的關系制度直接相關。
在概述該書的核心觀點后,劉行思同學又談到這本書對自己的啟示:一是關于該書題目和各章標題,《日本大敗局》幾個字可以看出這是一場注定會輸的戰爭,偷襲珍珠港決策始末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內容。各章標題設置簡明,概括性強。
二是關于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獻分析法,這本書根據當時高層決策時的會議原始記錄、有關政策法規、高層領導講話等原始文獻,分析那些將國家引向災難的存疑者、謀劃者和所謂的愛國者的動機及作為,展示了當一個強大國家的政治體系失靈時可能帶來的全球性危險,展現出理性是如何被吞沒的。其次是案例分析法,該書通過選取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的分析,力圖揭示一群聰明且愛國的決策者們是如何將國家引向災難的。
三是研究立場,價值中立。該書中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歷史的史料,不加入任何作者的主觀色彩,有相對理性和客觀的史觀。
四是關于選材和案例描述。通過歷史的時間發展脈絡進行敘述,抓住歷史的關鍵細節,行文清晰簡練,避免了一些同類題材著作的冗贅感。
張永理老師在點評中補充道:這本書很有現實意義,當今我國受過教育的成年人有時間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從專業角度來講,這也是公共危機管理或應急管理專業的必讀書之一。從論文寫作中的借鑒來看,我們還可以學習這本書的以下幾個突出亮點:

一是關于該書的標題。一個是“countdown”,原意是指火箭、導彈發射或者核彈爆炸前的準備階段時間計算、倒計時;重要事件、軍隊發起進攻前的倒計時、倒讀數。這里是指1941年4月至12月7日的日本高層決策偷襲珍珠港這8個月時間。另一個是“Infamy”,原意是指臭名昭著、丑事;法律上是指因犯重罪而喪失公權。這里是指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國際信用喪失殆盡和偷襲珍珠港導致二戰中慘敗而在國際法中的合法性困境。這本書題目的中文翻譯符合嚴復先生的信、達、雅標準,比英文原標題更能表達作者的本意。標題的英文和中文翻譯都很醒目且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除此之外,標題還限定了研究的時間范圍,截取歷史的一個時間段進行系統分析,避免泛泛而談。這些都是我們在寫作中學習的重點。
二是該書中的問題意識,這一方面我在這里重點講一下。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是一個典型的歷史事件,因此,它也成為一些歷史學者、小說家、影視劇導演關注的對象和創作題材的來源,以此事件為題的著作非常多,就研究對象來說是一個老題材,并不獨特和新穎,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卻能夠別出心裁,匠心獨具,舊題新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該書中蘊含著學術研究中三個鮮明的問題意識:
(1)日美之間綜合國力差距巨大,日本對美國開戰必敗無疑,這場戰爭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是當時日本高層決策者的共識,為什么他們最終還是做出了對美國開戰的決策?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這次日本卻是“知己知彼,一敗涂地”,典型的“不作就不會死”:明知前面是懸崖,卻仍然加大油門往前沖,最終車毀人亡。
在高層認知方面,日本的高層決策者中有不少人曾經到美國留過學,外派到美國工作過多年,是典型的“美國通”,他們本人對美國很有好感,在心理上對美國是認同的,在感情上是親美的,非常清楚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差距。他們都認為對美國開戰不明智的愚蠢之舉。
在數據對比方面,日本知名的官方研究機構也通過各種數據對比,得出日本若對美國開戰肯定會失敗的結論,甚至連開戰后的失敗進程的時間表都作出了精準預測。這些數據與結論也被政府和軍方的高層認可。
在外交方面,日本侵略中國導致其在國際上、外交上非常孤立,資源消耗導致在占領區被迫“以戰養戰”,而且日本很多工業材料等主要依賴美國進口,再對美國開戰在國際上處于更加被動的境地。
這些都說明從理性、常識角度看,日本對美國開戰是非理性的近乎自殺,最終結果對日本來說是毀滅性的。所以作者根據日本解密的高層決策會議原始記錄等文獻,結合當時日本的政治制度與國家高層決策體制,如日本憲法對天皇的定位模糊、日本政府與軍方以及陸軍與海軍矛盾分歧大形成各自為政近似分裂的局面,這是戰前日本決策的一個主要結構性缺陷;日本的政治生活軍事化以及軍方強硬派與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竭力主張對美開戰,日本軍方為保全顏面、軍人的名譽和軍人勇氣,同時也為了更多的撥款與榮譽,再加上沙文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反西方反美國的仇恨情緒等的長期宣傳導致極端政治氛圍,導致溫和派、反對派被極端派暗殺,國家監控無所不入,鉗制一切不符合政府觀點的言行,理性的反對者被以不愛國的罪名遭到逮捕,實際上成為一個警察國家。
所有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充滿了極端愛國主義,偽造民意支持,日本媒體迎合當局、危言聳聽式的報道屢見不鮮,到處都是一邊倒式的宣傳。公眾被各種贊揚野戰軍勇氣和弘揚國家自豪感的新聞報道所包圍。近乎狂妄的自欺欺人的自信宣傳(所謂的“大和精神”等)成為國民心態的一部分,盲目自信與膽大妄為成為較為普遍的國民心態。民間也缺乏真實意見的呼聲和公開辯論的糾錯機制,長期持續的這些意識形態宣傳、高層官員對外強硬的話和軍隊高官說過了頭的大話、狠話形成狂熱的好戰氛圍對民間的誤導也使得政府、軍方高層自身騎虎難下,掉入自掘陷阱(一旦表露出和平意愿就會被視為軟弱、投降甚至賣國,也與以前的強硬表態立場相反,造成自己打自己的臉的狼狽境地)。
總之,日本媒體大肆宣揚其領導人的好戰言論,對美展示的是強硬、自信和不妥協的姿態。日本的這種做法這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如果公開妥協等于打自己的臉,認為日本如果妥協會被認為是一個三流國家,成為西方欺負的對象,也沒法對其民眾交代,意識形態層面的主戰氛圍沒有人愿意打破。在日本傳統政治文化方面,日本文化固有的對團結的偏好妨礙了該國在關鍵節點上對國家前途進行坦誠探討。所有的日本領導人都善于說兩面話(真心話和場面話)。日語不善于闡明想法或引發公開辯論,造成一場重大的國運賭博。日本在二戰中的歷史再一次證明,基于狂熱的意識形態宣傳基礎上的決策從來都是膚淺、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2)日本偷襲珍珠港在戰略上是失敗的,但是在戰術上是勝利了?這種觀點和言論為很多研究者所認同。但是偷襲珍珠港真的是日本戰術上勝利嗎?作者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并沒有造成珍珠港的致命傷,其航空母艦、維修工廠、主力戰機等都得以保存,軍艦損毀并不嚴重,美國在珍珠港的海軍實力仍然強悍存在,并且其戰斗力很快在襲擊之后得以恢復,在半年之后的中途島海戰中對日本海軍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的偷襲從結果上看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日本偷襲珍珠港無論是在戰略上和戰術上都是失敗的。
(3)日本的高層決策者,如天皇、政府高官和軍方高層人員,從他們個人來說,都是非常理性的,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品學兼優,智商很高,在工作中都很精明、理性,是典型的、公認的有才華、有能力的政治精英,絕對不是飯桶。例如,陸軍大將東條英機勤勞,能干,不吸煙,少喝酒,與下屬吃一樣的飯菜,中規中矩,生活中沒有緋聞,非常關注細節,既不邪惡也不腐敗,守紀律和效忠天皇。關于對美國開戰,他從始至終都清楚日本取勝的機會微乎其微。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出生貧寒,開朗、風趣,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愛問問題,雙眼炯炯有神,舉止充滿自信,上學時成績優異,工作勤勞,頭腦冷靜,崇拜美國,1919-1921年在哈佛大學學習,是個美國通,也是日本最見多識廣的指揮官,他說如果與美國開戰,日本將一貧如洗,勝算如此渺茫的戰爭不應該開始。日本外相松岡洋右(Matsuoka Yosuke)出生貧寒,酷愛讀書,考試成績優異,善于發表令人難忘的演講。
為什么平時這么理性、精明的高層精英,卻在民族前途和國家命運問題上,集體做出他們自己也認為如此低劣、愚蠢的決策呢?這是局外人或者普通大眾難以理解的地方,也是該書作者重點探討的問題之一。作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個是有關領導人的人物性格詳細剖析:日本首相近衛文磨(Prince Konoe Fumimaro)、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裕仁天皇、東條英機等悲劇人物的弱點和缺陷。日本領導人都喜歡激進的言論。近衛文磨沒有軍隊背景,性格古板,脾氣反復無常,常常優柔寡斷。缺乏堅持力和對事物輕重緩急的判斷力,出身貴族更讓他愿意把自己的責任歸咎于他人。缺乏耐心與技巧行事,既冷漠又遲疑。他在1937-1940任首相期間,其魯莽而極權的領導方式對日本的國際地位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害,也讓軍隊對政府的影響力達到頂峰。他任期內的外交政策既優柔寡斷又魯莽沖動。他總是在需要當機立斷時猶豫不決,卻又在需要謹慎小心時行事沖動。他令人擔憂的一個傾向是喜歡迎合周遭最響亮的聲音。東條英機一味沉浸在軍人的效忠職責中,對批評的聲音非常敏感,并且睚眥必報。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喜歡賭博,是個賭場高手,時機來臨時敢于冒險,善于虛張聲勢。松岡洋右非常自負,極度虛榮又愛浮夸,謀求自己的利益,不顧國家的利益。外交部長是一個需要耐心、斟酌和技巧的政治崗位,松岡根本不合適。一個人都是有其性格、優缺點的,主要是人盡其才,避其所短。日本高層在重要崗位的人物任用方面存在用人不當的問題。另一個是日本政治文化的影響。日本的決策過程冗長,常常令人困惑。決策涉及一個橫跨軍隊、政府部門和皇室的復雜結構和政治文化。陸軍和海軍內部以及相互之間缺乏協調,每個人只想著保存顏面和逃避責任。當個人職責模糊時,責任認定就難以進行,日本就是如此。1941年的日本領導層明顯缺乏勇氣和直言不諱。他們總是保持沉默,這對關鍵性的政治討論中常常是無益的。近衛內閣沒有一位大臣能夠挺身而出,像時任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希望的那樣不受顏面問題和內部斗爭的影響,強行解除阻擋兩國關系的障礙。沒有一個人有勇氣出面阻止日本的黷武政策,都在等待出事,都不愿意承擔責任,決策過程阻礙了有意義的直接辯論。絕大多數日本領導人認識到他們的國家走在自殺的道路上,但沒有人覺得自己負有足夠責任來阻止這種趨勢,他們都寄希望于其他人來采取行動。簡言之,日本高層決策者每個人說話拐彎抹角,很要面子,逃避責任,不敢表達內心真實想法。他們都不想開戰,但是對西方和美國的仇恨情緒和一些自我美化導致調門和宣傳氛圍很濃烈,使得領導層被架在上面下不來,最終作出不理智的決定。
三是關于該書的寫作選材和論證。這本書取材精當,利用官方原始檔案資料進行分析,真實性和可信度都很高。分析論證過程夾敘夾議、史論結合,盡可能用原始資料進行分析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分析。按照時間脈絡進行敘事分析,語言簡潔,邏輯性強。人物性格刻畫及其在決策中的行為分析精準到位。日本領導人向來喜歡自保、愛面子的問題最終在1941年讓日本作出史上最魯莽的決定,但類似的問題在1944年和1945年仍在作祟。這本書對決策者最重要的啟示是:最為國家最高領導層,領導者、決策者最重要的素質是在關鍵時刻有使命感、有責任感、有勇氣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這種擔當意識,并且尊重事實,堅守和捍衛常識,決策果斷。不能把個人責任和國家責任、民族責任分開,否則是缺乏戰略層次的自私。實際上類似這種狀況在明朝崇禎皇帝統治最后幾年也非常明顯,否則也不會出現清軍入關、李自成攻陷北京和明朝滅亡的結局。
四是作者研究立場客觀、中立:作為日裔美國學者,她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控訴這些決策者的罪行,而是分析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結果,跳出了民族意識和種族的局限,不受感情的影響。清晰審視歷史事件,分析背后眾多復雜的矛盾的因素。
第二位主講者莫旭潔同學分享了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ion,1940- )和菲利普·澤利科(Philip Zelikow,1954- )合著的《決策的本質——還原古巴導彈危機的真相》(第二版)(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2ndedition,1999),英文初版于1971年。隨著大量有關原始文獻的解密,作者根據新解密的材料修訂后寫了第二版,在我國由學者王偉光、王云萍翻譯并由商務印書館2015年出版。本次閱讀文獻即采用這一最新譯本。

莫旭潔同學從作者簡介、書籍簡介、主要內容、讀書感悟四個方面進行分享,主要分享內容主要如下:《決策的本質:還原古巴導彈危機的真相》以獨特的視角審視了冷戰時期的關鍵事件。它重新解釋了古巴導彈危機前后的理論及事件,也融入了肯尼迪錄音帶及最近解密的蘇聯文件的信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學著作之一。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古巴導彈危機的案例分析,說明政府決策的過程及其本質,以理解國家的政策選擇和所采取的行動。書中作者分別用三種概念模式——理性行為體、組織行為模式、政府政治模式解釋古巴導彈危機之中,美國政府的決策過程,為公眾理解國家與政府行為提供了一種理論參考。
這本書在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分別提出了理性行為體、組織行為模式、政府政治模式三種決策分析理論范式。理性行為體模式的標志性特征是通過確定國家或政府的目的與利害關系計算來解釋國際事件,“理性”是指在一定的限制之下所作的追求價值最大化、連貫一致的選擇。在組織行為模式之下,政府行為不是經過仔細計算而精心做出的選擇,而是各大型組織根據組織的標準運作程序的運作而產生的輸出。在政府政治模式之下,團體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博弈者,相互進行一場重要的競爭性博弈。政府決策和行動必然是一個政治過程的產物。在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分別用以上三種理論對古巴導彈危機做了三個截面的分析,從而形成了古巴導彈危機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在梳理了本書的主要內容和核心觀點之后,莫旭潔同學又談到這本書對自己的啟示:
一是案例選取典型。決策相關的案例數不勝數,但是作者選取了古巴導彈危機作為案例,從蘇美兩方決策的背景、時機、影響等方面而言,案例的選取非常典型且對現代決策有巨大的啟發作用。
二是邏輯清楚,層次清晰。整本書采取總分總的結構,分析說明決策的本質。本書開篇導論以總概的方式簡單陳述了三種即將詳細解讀的理論模型。并且在三個層次也分為了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層次非常清晰。
三是論證過程豐富。在整本書之中,多處用到了比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例如,第二章當中的四個假說,古巴防御說、冷戰政治說、導彈力量說、柏林問題說四個假說就使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在典型事例論證方面,整本書中運用了很多例子,比如在第三章當中的美國宇航局的成功與失敗的案例,第五章當中的越南戰爭等。
四是范式分析明確且全面。理性行為體模式、組織行為模式、政府政治模式三個范式的分析都采用了先理論后案例的論證方式,先用一章將范式解釋清楚后,下一章以此范式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重點分析蘇聯和美國的古巴導彈的危機決策,分析全面。
張老師在點評過程中重點做了如下補充:

一是本書是從公共政策、政府決策、危機決策視角下進行研究的,并且涉及公共管理學、公共危機管理或者說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等領域。這本書通過案例分析探討和解釋公民應如何理解政府的行為?官僚制度對政策的影響等,作者結合多學科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系統、全面剖析,對非常規狀態下的政府決策中的情景、人員、組織、信息溝通以及角色定位及其作用作了盡可能詳細的分析,以爭取研究出危機狀態下決策的本質:“決策的終極本質(the essence of ultimate decision)對于觀察者來說,仍是無法理解的——對決策者自身來說,事實上也經常是如此……在決策過程中將一直存在黑暗、錯綜復雜的區域——即使對那些最直接的參與者來說也是神秘的。”這本書是危機管理的經典之作,也是應急管理專業必讀書,自出版以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把這本書作為政治和制度分析課程的經典教材,第二版豐富了第一版的內容,論證過程更加清晰透徹,理論思考深度更上一個層次。
二是案例選取典型。為什么要選取古巴導彈危機為研究對象,緣于案例的典型性和獨特性。這本書的時代背景不同于以前的冷兵器(戈矛刀劍等)時代、熱兵器(飛機大炮等)時代的危機決策,而是核武器時代的核危機事件,超越了傳統安全的范圍,而且是當時兩個超級大國、兩大對立陣營的博弈,核對抗極易引發核戰爭,處理不好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都非常巨大。核危機這一時代背景有別于以往任何時代,在核危機時代下的核戰爭一旦發生對人類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以前的核事故本質上屬于安全生產的范圍,古巴導彈危機屬于國際沖突,并且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這種國際沖突,對國際秩序和人類未來的發展變化影響巨大,因此古巴導彈危機的案例是非常典型且影響深遠的一次危機決策(非常態決策)。將來以案例分析為題目做論文的同學更要仔細研讀這本書,看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選擇案例及其分析的。
三是特別是社會科學和公共政策分析,要學會這本書中的如何界定和運用文獻,如何追蹤最新原始文獻和最詳盡的史料,如何運用最新文獻進行論證分析。這本書第二版根據古巴導彈危機事件解密后新證據如回憶錄、采訪、口述史資料、相關解密檔案(含美國國務院公布的相關秘密檔案、蘇聯政府的重要文件、肯尼迪的秘密錄音帶;對高層參與者的采訪;對與危機重要參與者進行過討論的人等),第二版基于以上新證據進行全面分析,解釋關鍵性的抉擇和事件,學術研究要結合新資料、新發現、新證據開展持續進展分析。同時,也要吸取其他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其新方法,如這本書對多學科研究成果的借鑒尤為顯著,如國際關系研究、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組織理論、博弈論、決策分析等學科,以及新出現的公共政策、商務等重要的應用性研究領域,跨學科的研究有助于研究更全面、更系統、更客觀,做到與時俱進,確保站在學術研究的前沿,保持前瞻性視野。
四是學習該書在學術研究中如何確定概念與命題,如何做研究假設?如何開展論證?如何運用不同的模式進行分析論證。作者研究古巴導彈危機的目的是給出“解釋”的同時,又系統闡述解釋所依據的概念和命題。作者首先是通過不同的概念透鏡(conceptual lens)解釋此次事件(概念模式),其次是在潛在假設(理論性觀點)和基本參照系的基礎上促進理論分析與現實事例分析相結合,對比模式Ⅰ(理性行為模式 rational actor model)、模式Ⅱ(組織行為模式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del)、模式Ⅲ(政府政治模式 governmental politics model)這三種模式,克服片面性,促進互補性。從第一章到第六章采取理論闡述與事實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古巴導彈危機進行分析。在提出研究假設的過程中,常識不可以作為一種假設,假設必須是帶著疑問的。在論證的過程之中,所運用的每一個概念都必須有清晰界定,以體現其科學性和規范性。這本書對于一個危機決策所使用的三個概念模式中,每個概念模式中都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設和范疇,這些假設和范時影響著分析都會對什么產生疑間、如何提出其問題,在哪里尋找證據以及提供什么樣的一種答案。事實上,如果要找到一個現象發生的所有重要因素,那么,這三個模式都可以成為重要的分析工具。
附件1:本期閱讀書目使用版本
1、(美)堀田江理:《日本大敗局:偷襲珍珠港決策始末》,馬文博譯,新華出版社,2015年版。
2、(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菲利普·澤利科:《決策的本質:還原古巴導彈危機的真相》(第二版),王偉光、王云萍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附件2:研究生第二課堂(社會保障專業讀書會)介紹
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生第二課堂《學術思想與規范的養成——社會保障專業讀書會》是在張永理老師指導下,為全日制專業研究生課外開設的公益課程,旨在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術觀點與思想、思維邏輯、科學方法和學術研究規范。讀書會的方式是學生通過閱讀學術名著發現和找到其中的寫作與學術研究邏輯,在精讀名著之后以課堂PPT展示的方式學習名著中的問題意識(觀念)、思維(邏輯)、態度(倫理)、立場、方法、文風(規范)等方面,按照專題形式進行研讀,從學術立場、學術觀點、內在邏輯、框架設計、材料選擇、論證過程、寫作風格、研究方法運用及其技巧等方面進行系統探討,消除目前學術研究中出現的某些想當然、自不知的常識性低級錯誤,學生在經典著作閱讀中獲得成長,培養真正具有初步的學術研究和學位論文寫作的科學規范與素養技能。
張永理老師自2012年起開設公益性碩士生的第二課堂《學術思想與規范的養成》,由老師開列經典書目閱讀清單,并且每半年更新一次閱讀書目清單內容,在春季、秋季持續開設,學生根據書單的安排,每2周舉行一次,每年16-20次。每次由1-3位學生線下根據閱讀要求主講所讀名著,介紹名著內容及其對學術研究方面的啟示,隨后老師逐一進行點評并且補充完善。至今一共舉辦130多次,期間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治政策和老師出國訪學有過短暫中斷,2023年初新冠疫情結束后恢復讀書會活動。
圖/文 社會保障專業2023級研究生 劉行思